第一金融网 > 资讯

长城人寿被8毛一股折价抛售 接盘者出现!清仓大甩卖要开始了吗?

时间:2025-07-28 15:28:28来源:网络  阅读量:6858   会员投稿

?北京产权交易所近日公告显示,长城人寿股东拟转让100万股股份,转让底价80万元,折合每股仅0.8元。按该价格测算,对应股权估值仅为账面净值的62%(以长城人寿最新经审计净资产为基准),这意味着公司估值已经跌破1。

据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已经出现潜在受让方,北京咏明和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咏明和科技”)的参与尤为值得关注,其资本实力与交易标的规模的匹配度问题已进入机构投资者的研判视野。

8毛钱挂牌的100万股:小买家现身引发市场疑虑

据水滴信用工商信息显示,北京咏明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21日,最新核准日期为2025年2月28日,目前处于存续状态。从核心运营指标看,其注册资本与实缴资本均为500万元,企业类型为自然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参保人数仅3人。这一人员配置与其宣称的“科技服务”定位存在明显偏差——据企查查2024年行业报告显示,国内同类型科技服务企业平均参保人数为12人,人员规模差距反映出其实际运营能力可能受限。该公司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不压桥胡同18号1层101-2室,据核查该地址同时为12家企业注册地,存在典型“集群注册”特征,此类注册模式常见于轻资产、小规模运营主体。

从经营范围的商业逻辑分析,咏明和科技的业务覆盖呈现“轻资产运营”特征,具体包括技术服务、开发、咨询等科技类业务,以及企业管理咨询、非居住房地产租赁等配套服务。细分来看,技术服务板块虽涵盖软件研发等领域,但500万元实缴资本难以支撑规模化研发投入;非居住房地产租赁业务与保险股权收购缺乏业务协同性,且该业务在其2023年公示年报中未体现营收贡献。需注意的是,该公司500万元注册资本仅为拟收购股权对应金额(80万元)的6.25倍,资本覆盖能力显著不足。这种跨界资本动作与自身资源禀赋的错配,已引发市场对其资金来源及交易真实目的的深度研判。

根据《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保险公司股东需满足净资产不低于2亿元、财务状况良好、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等硬性要求,北京咏明和科技显然难以达标。此次若北京咏明和科技成功接盘,可能引发其他股东跟风抛售。

目前长城人寿21家股东中,多家股东构成一致行动人关系,实际控制权相对集中。而一旦交易因资质问题失败,则可能迫使急于退出的股东以更低价格抛售,进一步打压本已低迷的公司估值。

九年五度破净:输血式增长难掩经营困境

长城人寿的估值低迷并非偶然。数据显示,过去9年中,公司有5年每股净资产跌破1元。2016年至2024年,每股净资产分别为0.786元、1.245元、0.958元、0.986元、1.025元、1.034元、0.863元、0.922元和1.175元。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2023年和2024年末净资产回升均依赖外部增资输血,而非内生增长。

公司资本结构脆弱性在偿付能力指标上暴露无遗。核心偿付能力溢额已连续三年为负值,2022年为-12.61亿元、2023年为-8.91亿元、2024年为-6.58亿元,2025年一季度仍为-5.28亿元。尽管通过多次增资扩股(2017年增资约50亿元,2023年和2024年分别增资)将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维持在监管底线以上,但94.83%的水平(2025年一季度)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

盈利能力的波动性更凸显经营不善的问题。2016年至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5.19亿元、-7.23亿元、-15.93亿元、0.92亿元、1.35亿元、1.49亿元、0.99亿元、-3.67亿元,累计亏损达27.27亿元。2024年虽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5.24亿元),但四季度单季仍亏损2.06亿元,且盈利主要依赖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06%至42.62亿元)而非保险主业。

基于种种原因,长城人寿股权转让市场早已陷入“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2017年以来,包括涌金投资控股、完美世界、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厦门华信元喜投资等多家股东先后尝试转让股权,却屡屡遭遇流拍。完美世界自2017年8月两度挂牌转让0.27亿股股权至今仍未觅得买家;中国二十二冶集团2020年以每股约2.51元的“地板价”挂牌出售0.54%股权,结果仍是无人问津。

市场人士分析,若此次0.8元/股的交易无法达成,部分股东已准备好以更低价格继续抛售。据知情人士透露,下一步挂牌价格可能降至0.55元/股,较净资产折价超50%。这种“割肉式”抛售若成真,将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形成“越卖越贱,越贱越卖”的恶性循环。

举牌上瘾:高风险策略难解利差损困局

面对经营困境,长城人寿管理层选择的突围路径是高频举牌上市公司。自2023年6月至今,公司已累计举牌至少12次,涉及秦港股份、中原高速、中国水务、大唐新能源、江南水务、城发环境、绿色动力和赣粤高速等,主要集中在环保、交通、金融、建筑等高股息率领域。

这种激进投资策略的背后,是公司产品结构导致的刚性负债成本压力。2024年度保费收入前五名保险产品全部为“普通型”产品,这类产品保证收益较高,在低利率环境下极易形成利差损风险。年报显示,公司存量债券规模20亿元,票面利率高达5%-5.5%,若2025-2026年未行使赎回权,利率还将跳升1个百分点,年利息支出将从1.04亿元增至1.24亿元。

尽管举牌策略短期内提升了投资收益(2024年长期股权投资从58.44亿元升至102.27亿元,增长74.98%),但长期看存在多重风险:一是资本市场波动可能侵蚀账面收益;二是高股息策略依赖被投企业持续稳定分红,经济下行期中难以保证;三是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难题,若仅作为财务投资而无法实现业务协同,长期价值将大打折扣。

管理困局:股东离心与战略迷失

长城人寿今日之困,管理层或难辞其咎。股东离心离德的现象尤为明显——从2017年至今,超过六家股东尝试转让股权未果,最新挂牌价已跌至每股0.8元,较2017年完美世界挂牌价折价近70%。股东们的集体“用脚投票”,反映出对公司前景的极度悲观。

战略层面,公司陷入规模与效益的两难抉择。2016年至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从31.94亿元飙升至260.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但规模扩张未能转化为稳定盈利,八年累计亏损27.27亿元。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模式,暴露出管理层对保险经营规律的认知偏差——过分追求规模排名,忽视价值创造。

公司治理机制也存在明显缺陷。尽管股东数量达21家,但通过一致行动人安排,实际控制权高度集中(北京华融综合投资、北京金昊房地产、北京金融街投资三家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55.16%),中小股东权益保障不足。这种治理结构既抑制了决策的多元制衡,又加剧了中小股东的退出冲动。

保险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粗放增长时代已成过去。对长城人寿而言,真正的考验不是能否持续获得外部“补血”,而是能否建立起稳定的内生性“造血”机制。8毛钱每股的挂牌价,既是市场对公司现状的残酷定价,也是对管理层变革决心的最后通牒。若不从根本上扭转经营理念和管理效能,等待长城人寿的,或许将是更多股东的折价抛售与更加严峻的资本困局。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